关于对市人大六届四次会议第032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6941/2025-26069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科技 发文单位: 咸宁市科学技术局
名       称: 关于对市人大六届四次会议第03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1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洪昕林代表:
现将市人大六届四次会议第032号建议提出的“关于依托科创中试平台,发展基层职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产业提质升级”办理情况回复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市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情况及成效
(一)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数量位居前列。我市目前已获批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赤壁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鄂南特色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智慧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咸宁功能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数量位居全省第4位。
(二)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设完善“1+7+N”地网服务体系,出台了供应链建设专项政策《咸宁市支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十条措施》,认定服务驿站32家,推动供应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平台入驻企业达到6149家(全省第2位),已完成需求对接1863项(全省第2位)。
(三)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运营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73家,数量位居前列,其中63家来咸新建生产基地,助力招引高层次人才达到61人。实施“满园轮替计划”,形成“离岸+在岸”联动体系,推动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特色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形成了“咸宁模式”,得到省科技厅高度肯定。
(四)武汉大学咸宁低空经济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全面对接武汉大学优势资源,引进更多科技成果来咸转化。6月16日下午,武汉大学·咸宁低空经济创新研究院签约活动在咸宁中试谷赤壁基地举行,标志着校地产学研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赋能全省乃至全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视频致辞,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出席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李资远出席,市委书记周锋出席并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主持签约活动。
(五)咸宁科创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积极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江苏教育集团合作洽谈,计划于8月5日举办盛大开园仪式,邀请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参加并与我市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一系列精准招商活动,吸引了大型焦炉智能砌筑机器人、绕包机器人等25个优质科创项目意向入驻。
(六)中试研究平台运行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省级中试平台(基地)3家,其中智能机电湖北中试基地累计开展中试服务项目45项,服务企业36家,22项成果落地转化;生物合成技术湖北省中试基地承担企业委托项目10项,合同金额327.79万元;孵化企业4家,其中2家为规上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503万元。自主开发科技成果10项,累计拥有发明专利17件。代表性成果包括2-氯丙烯腈中试生产技术、无氟抗指纹药水工艺等。
二、我市职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情况
(一)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与产业适配度
1.共建赤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依托赤壁市机电制造产业基础(如华舟重工、维达力、赤壁万皇等企业)及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优势,校地联合成立“赤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该学院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领域,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与赤壁高新区企业共建实训基地5个,推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2025年计划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405名,服务赤壁机电产业集群发展。
2.建设赤壁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基地。结合赤壁市茶产业和桂花种植优势,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与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在茶庵岭镇设立“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基地”。基地集成智慧农业实训中心、农产品深加工实验室等功能,重点培养茶叶加工、智慧农业技术等专业人才,助力赤壁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24年已联合研发桂花机械化采收设备并落地应用,推动桂花产业链效率提升30%。
3.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赤壁重点企业(如维达力、湖北华舟重工、赤壁青砖茶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开设“维达力订单班”“华舟智能制造班”“青砖茶产业班”“人福药辅订单班”,实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现代学徒制。2025年计划输送200名毕业生赴赤壁企业就业,本地就业率提升至85%。2024年已组织400余名毕业生赴赤壁企业参观,达成就业意向273人。
4.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提升育人水平。2024年,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与高新区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挂牌共建实训基地,为幼儿保育等专业提供实践。与澳门濠江中学缔结“姊妹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文化融合。积极参与全国5G+工业互联网行业产教共同体建设,当选“副理事长单位”,提升行业影响力。市机电信息技术学校与华贝电子等企业达成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工程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拓宽校企联合空间,缓解企业用工难现状。
(二)强化人才共育,服务产业升级
1.推进新校区建设与“3+2”贯通培养。2025年3月14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与赤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就深化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多项共识。咸宁职院计划在赤壁建设新校区,新校区采用“3+2”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聚焦赤壁市“3+3”产业体系(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设置对口专业,共建实习。校区规划建设教学区、实训基地及产教融合中心。
2.共建技能培训中心与校企联动。在赤壁高新区挂牌成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赤壁技能培训中心”,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智能制造、数字农业等领域技能培训。2024年为维达力、莼川电子、聚星能源、蒲圻起重机械厂等员工提供电工、计算机操作、电商、网络直播技能实操培训,覆盖2000余人次,学员通过考核后获得中级技能证书,助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5%。
3.“双师型”队伍共建与科技服务。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选派20名骨干教师常驻赤壁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参与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同步聘请赤壁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2024年已联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8个,申报省级科研项目2项。
4.开展技能培训,助力产业升级。坚持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培养高级技术能人才,立足新能源、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的技能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2024年全市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765人。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联合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赤壁市政府、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部门,以科创平台为纽带,积极引进建设一批高能级产业创新研究院,深化“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服务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全省校地合作标杆,大力支持赤壁中试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咸宁中试谷赤壁基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咸宁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咸宁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