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战略定位与主要指标
索引号 : 011336941/2025-20290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科技 发文单位: 咸宁市科学技术局
名       称: 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战略定位与主要指标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9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一、战略定位和路径
按照省、市“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明确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为目标,加快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地、产业创新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生态涵养地,实施全域创新能级提升工程、科创平台提能攻坚工程、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工程、科技英才集聚提质工程、创新生态优化塑造工程等“五大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作出重要科技支撑。
二、主要指标
将以下指标纳入“十五五”规划内容:①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暂定目标10%以上。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暂定目标22%。③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占GDP比重,暂定目标12%。
三、重点工作
1.实施全域创新能级提升工程,优化高质量创新空间布局。一是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做实咸宁功能区。抢抓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向鄂黄黄咸延伸拓展机遇,围绕“一核、一带、多极”创新空间布局,推进科技同兴。抢抓天子山大桥2026年贯通机遇,规划建设武咸科技共建区,加强对接东湖高新区资源,以未来显示、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3-5年的努力,将共建区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二是做大做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拓展科创新空间。健全完善园区管理,优化服务,助力更多企业加速孵化、加快成长、在咸落地,不断释放科创园的“化学效应”与“乘数效应”,使之成为咸宁新质生产力的“生发地”和创新创业的“梦工厂”,有力提升咸宁产业的层次和形态。加快推进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二期建设,拓展2万平方米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要构建多层次的离岸园区创新生态,到北上广深等城市建设离岸窗口,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向咸宁集聚。三是加快建设咸宁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引领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引擎”。引进专业机构,整合咸宁高新区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和功能,打造咸宁科技创新中心,计划今年7月份正式运营。各县(市、区)要主动融入对接“一区一园一中心”,加快创新型县市、创新型园区建设,着力提升创新要素吸引力承载力,构建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全域创新格局。
2.实施科创平台提能攻坚工程,强化高能级科技力量支撑。抢抓国家、省重大机遇,加快构建“2511”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到2030年建成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和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2个综合型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00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赋能“5+4”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一是加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5+4”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加快培育“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建设智能机电、智慧康养、功能食品、光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瞄准主导产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申报一批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汇聚一批优质研发机构、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到2030年新建成2个省级创新联合体、3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0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三是共建完善基础研究平台。抢抓国家新一轮科创平台布局建设机遇,引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来咸建分支机构。支持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三环方向机、金盛兰等重点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3.实施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工程,构建高层次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是聚焦产业倍增这个核心,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推动“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向重点产业全覆盖,加快打造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各地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发展更多上市公司,更好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30年新增2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梯队。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要深入实施创新企业扩量提质行动,梯次培育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和“新物种”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创新企业梯队,锻造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团”。三是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
4.实施科技英才集聚提质工程,锻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借力武汉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统筹做好人才“引育管用”文章,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集聚地。一是围绕产业项目精准引才。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提前研判人才需求,持续实施“南鄂英才”计划、“院士专家咸宁行”“引才专列”“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人才专项行动,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大舞台。支持头部企业整合产学研力量,建设人才创新联合体,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不断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二是聚焦本土资源精心育才。支持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院校着眼咸宁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培育专业人才。三是量身定制精准服务人才。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技奖励、股权激励、尽职容错免责等制度,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围绕人才链提升服务链,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跟踪服务机制,健全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保障措施,让他们安心扎根、潜心干事。
5.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塑造工程,营造高热度的创新创业氛围。一是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大力度放权赋能,把科研人员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建立科研活动、资金使用两张负面清单,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更大科技成果处置权,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围绕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出台支持力度更大、含金量含新量更高、体制机制更活的专项政策,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要发挥好政银企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建好香城长江科创创业投资基金,引进培育更多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三是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既要鼓励创新、激励先进,也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