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索引号 : 011336941/2024-05811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科技 发文单位: 咸宁市科学技术局
名       称: 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重要一年,做好2024年工作至关重要。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重大部署和市委六届四次、五次全会、市政府全会、市“两会”、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工作部署,践行“深实严细久”工作标准和“五到四从四多”工作方法,始终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按照“123456”工作思路,为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一、力争全省考评保位。全面分析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指标,对标对表制定提升方案,力争14项考核指标逆势而上,力争市级在全省综合考评中保持全省前10位,咸安区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赤壁市努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举办两场创新活动。积极对接省科技厅,结合科技活动周要求,高规格举办两场活动。
1.高质量举办2024年全市科技活动周活动,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
2.深化产学研对接,承接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活动。
三、深化三项科技合作
1.深化武汉大学合作。推动赤壁市与武汉大学深化赤壁中试谷项目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激光雷达、测绘和遥感等产业导入科技型企业3家,举办数字化乡村振兴论坛1期,测试基地启动运营,测试投入突破1亿元。
2.深化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推动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支撑全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3.深化神华集团合作。依托神华集团“以竹代塑”技术优势,合作建设“以竹代塑”创新研发中心,开发“以竹代塑”新产品,助力全市竹产业发展。
四、建设四类平台载体
1.推动咸安区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崇阳县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通城县高端线材产业培育建设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崇阳经济开发区、嘉鱼经济开发区筹建省级高新区。
2.推动咸宁门板创星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智能机电创新工场创建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
3.推动建设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盟。争取省科技厅支持,整合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和全市机电产业资源,组建成立“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盟”,解决我市产业面临的人才引进、技术缺乏等困难和问题。
4.推动崇阳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通城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五、推进五大重点项目
1.做大做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用好“拼搏赶超”通报“指挥棒”,协调完善园区运营,抓好省外企业招引和培育,力争入驻非咸宁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在咸宁建设生产基地达到50个以上。
2.做优做实咸宁大学科技园。紧抓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契机,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入园转化,形成新的增长点,力争在孵企业突破50家。
3.建好建专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对接上海九马科技集团,搭建“一个枢纽、两个平台、三大中心”,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10家,引进人才10人次以上。
4.打造未来人工智能项目。引进世界万国物联网科技集团Future AI实验室资源,运用填补世界空白的双子座钻石大模型(Decision GPTG大模型),在咸宁推进未来人工智能项目,争取培育百亿级产业1个。
5.推动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南玻光电、南玻玻璃、南玻节能、维达力等企业为主体,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湖北省高端玻璃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并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六、强化六项重点任务
1.强化咸宁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贯彻落实,实现“科技共兴、产业共聚、载体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筑”,逐步提升我市区域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重点科创项目,争取10项重点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库,全年项目开工或建成率达到100%。积极谋划一批科创项目,加大向上争资力度,力争争取省级及以上无偿科技资金3000万元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2.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权下放承接工作,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50家,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300家。补齐研发费短板,力争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5亿元,增幅达到59%,占GDP比重达到1.5%。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组织浩华生物、新亿通等申报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7个,力争获批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家,建设市级创新平台50家。
3.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支撑。强化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支持全市10家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力争新认定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3家、新认定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家。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50名,县级科技特派员500名,争取省科技厅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省“三区”科技人才来咸服务60人以上,指导建设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5家,全市建站总数达55家。
4.强化社会发展科技助力。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积极落实市“免申即享”改革相关工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全市科普讲解大赛,挖掘培养优秀科普讲解人才,助推我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准确完成科普统计工作。持续深化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做好机构上平台、课程上架、资金进监管账户等工作。加强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5.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和转化实施,引导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年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开发)120项,发布成果及技术需求50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20项,完成湖北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总额220亿元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组织申报省科技奖励项目15项,争取省级科技奖励5项。做实武汉都市圈科技同兴,持续推进“32232”科技合作工程,组织参加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活动4场次,邀请武汉地区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到我市开展技术支持服务10场次。
6.强化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加强孵化机构绩效管理,开展孵化机构绩效评价,推动全市创新创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支持建设专业型孵化机构,新增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新增科技创业企业145家。提升服务科技人才水平,帮助科技人才申报一批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局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积极做好人才的争取、团结、引领和服务。深入推动“我为人才办实事”、“互聘制”等工作,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理解把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推动新时代清廉机关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升全市科技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科技创新主体“幸福指数”。持续优化科技营商环境,加大包容普惠创新指标评价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统一战线、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档案管理、政务公开、保密工作、文明创建、老干部、工青妇等各项工作。
附: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计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