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索引号 : 011336941/2022-06264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科技 发文单位: 咸宁市科学技术局
名       称: 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 2022年03月08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以及全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两会”、市政府六届一次全会部署,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武咸同城、市区引领、两带驱动、全域推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着力构建市域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为建成科技强市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一、加快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步伐
1.组织编制行动方案。根据咸宁功能区建设需要,对接省科技厅《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组织编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梳理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2.全面对接融入核心区。紧抓市政府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机遇,全面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从合作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光谷咸宁产业园、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协同开展创新创业、联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共建人才交流合作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两地发展要素和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咸宁,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咸宁,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咸宁”的产业协同发展布局。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认真谋划一批重点科创项目,力争纳入全省重点项目予以推进。
大力推进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供给、企业培育成长、创新要素聚集、市县联动发展等重点任务,建成研发试验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科技金融中心、企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五个中心,着力打造鄂南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全力推进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建设。在武汉光谷通过租赁购买相结合方式,建成涵盖研发试验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企业孵化中心、资源信息中心和产业金融中心等功能的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打造引领创新发展的“桥头堡”、产业招商的“排头兵”、人才聚集的“大本营”,争取早日开园。
逐步推进横沟科技城建设。紧抓市政府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机遇,加强协调咸宁高新区与东湖高新区沟通合作,规划5-8平方公里交付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园区。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从规划编制、功能布局、产业招商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
加紧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在咸宁市高新区内建设咸宁大学科技园,按照“两步走”方式推进省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科技园引领功能,更好提升咸宁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4.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绿色产业组团定位,围绕咸宁功能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科技服务等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开展“全员出击、大员上阵”招商,成立强力招商工作专班,超额完成签约4项、开工1项的招商引资任务。
5.实现全省考评保位进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加快推进市县科技进步与创新,对标保位进位要求,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制定实施方案,实行“一月一会商、一季一督办”,抓好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各项指标提升工作,力争2022年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保位进位。
二、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6.高标准推进“三个一百”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个一百”建设要求,着力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内知名、省内有影响力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培养100名骨干专家人才成为推进咸宁产业技术发展的科技领军人物,支持100项重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实行县级领导包保服务制度,每位县级干部包保若干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若干骨干专家人才、若干重要科技成果,加强服务与联系,市县联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7.高目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效。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的措施》(鄂政办函[2020]23号)精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权下放承接工作,组织做好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60家,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梯队化清单式精确管理,建好高新技术企业“苗圃”和“企业群”,新增后备高新技术企业50家,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600家。
8.高起点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抓好10个左右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积极支持崇阳县钒产业技术研究院、咸安区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通城县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南玻节能玻璃、真奥金银花等5家企业创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个。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平台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50%。
9.高水平培育专业化创业孵化平台。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产业链和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咸宁高新区和各县(市、区)创建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快光谷南·科技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香城文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创建步伐。支持咸宁启迪之星创客空间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支持光谷南·科技城、智能机电创新工场创建省级众创空间,鼓励方片互动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年获批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全市新增科技创业企业120家。
10.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园区载体建设。发挥创新园区资源整合效应,按照“一县一园、一园一业”思路推进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实现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化创新发展。支持咸宁国家高新区提档升级,支持嘉鱼县经济开发区、崇阳县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支持崇阳县有色金属、通城县高端线材创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支持通城县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咸安区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支持湖北科技学院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建设鄂南特色中药、环境疾病与全健康和数字化与智能制造等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围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等产业领域,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
11.高效能加速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应用。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新模式,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承接企业技术需求,聚众智推进开放式创新,完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扩散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和转化实施。积极对接省“科惠行动”,组织参与“联百校·转千果”“鄂来拍”“鄂来揭”“鄂来投”等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全年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开发)80项,发布成果及技术需求60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90项,完成湖北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总额7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3.5%;组织申报省科技奖励项目15项。
三、构建优良开放科技创新创业生态
12.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出台《咸宁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强省“1+4”政策文件,出台《中共咸宁市委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的意见》,为科技强省建设作出咸宁贡献。
13.持续优化科技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科技部门职能,加大包容普惠创新指标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将包容普惠创新工作抓细抓实。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企业”行动,县级领导包保服务一批科技型企业,每月定期开展走访活动,听取企业的困难和诉求,帮助企业发展纾难解困,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一流科技营商环境。同时,积极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流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实行线上全时受理、线下即时受理,做到常年受理、及时审核,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质量和效率。补齐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短板,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力争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5000万元。
14.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争取在湖北科技学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科技奖补项目“免申即享”,探索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拨付“免申即享”。持续推行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制。
15.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围绕茶叶、楠竹、桂花、蔬果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2022年,认定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家,备案市级以上星创天地7家。大力推进咸宁“中国桂花城建设”,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桂花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涉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咸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强化示范带动、聚集创新要素,加快提升园区建设水平,顺利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
16.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组织开展好全市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科普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2022年全市科普讲解大赛,助推我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支持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助力国家文明城市创建。
17.加快完善科技人才发展体系。持续推进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动态调整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名单,加强党组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吸纳,积极做好人才的争取、团结、引领和服务。深入推动“互聘制”、“省双创战略团队”等相关工作,促进人才与科技、产业、资本深度融合。落实“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围绕粮食种植、水产养殖、牲畜养殖等开展技术服务和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选派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270人,“三区”科技人才11人。
四、锻造坚持“两个确立”的政治机关
18.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深入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服务机制,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促进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以政治机关建设引领法治机关、清廉机关、创新机关等建设,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融入到履职尽责、拼搏赶超的行动中去。
19.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七项要求等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用好监督执纪的“第一种形态”,强化日常监督,注重抓早抓小。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20.全面提升科技行政服务能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切实保障中央、省委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落实落细,确保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履行科技管理和创新服务职能。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精神,锤炼“深实严细久”工作作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作“拼搏赶超”行动,制定党建工作、科技创新综合考评等14个专项实施方案,将重点工作具体化、指标化、清单化、责任化、奖惩化,推进全局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实现科技创新工作新的跨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统一战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信访维稳、档案管理、政务公开、文明创建、老干部、工青妇等各项工作。